【國際事務學院訊】
本院於114年5月13日舉辦「台灣安全系列論壇」第十五場次,以「如何應對灰色地帶衝突」為題,邀請來自軍事、國防、外交領域之專家學者與會座談並與聽眾進行交流。本次論壇由國際事務學院連弘宜院長主持,與談人包括國防安全研究院柯永森退役少將、吳自立副研究員、劉蕭翔副研究員,以及本校外交學系黃奎博教授、吳崇涵主任,探討中共在台海運用灰色地帶策略之方式與目的,並就台灣因應之道進行全方位思辨。
連弘宜院長開場時指出,「灰色地帶衝突」是當前國際安全領域中備受關注的議題,涵蓋範圍廣泛且定義模糊,需從軍事、安全、法律、認知與心理等多元層面加以解析,才能對該議題有更全面的認識。
首位與談的柯永森退役少將以「預防衝突、有效防衛」為題,分析當前兩岸兵力態勢與中共灰色軍事行動特徵。他指出,解放軍持續以非武裝手段如科研船、漁船與海警壓迫我方周邊空域與海域,凸顯中共軍民融合戰略的野心,且配合武裝行動如跨越中線、無人機侵擾與實彈演訓,企圖以不對稱方式逐步消耗我國防線。柯將軍強調,儘管兵力懸殊,台灣仍可仰賴地形與高機動性戰力展現防衛韌性,並呼籲我方應強化風險管理、建立軍事溝通機制、加快無人化防衛建構及提升國防自主能力,落實我國防衛固守、雙重嚇阻的軍事戰略目標。
接續發言的吳自立博士則聚焦於灰色地帶行動的法律戰層面。他指出,自2010年起灰色地帶已成為國際戰略關注焦點,中共更透過「三戰」策略──輿論戰、心理戰與法律戰,積極強化其主權主張,形塑對其有利的戰略環境。針對我國,中共特別著重心理與法律工具的應用,如散布假訊息、模糊對台施壓的事實,進而動搖國內民意。吳博士建議,台灣應積極主張我國水域在國際法的定位,善用「無害通過」原則同意友邦通過台海,以強化我國對台海主權的正當性,同時也應強化我國在相關議題的國際論述,提升國家政治實體的可見度與正當性,以對抗中共法律戰的持續壓力。
劉蕭翔博士則從心理戰角度剖析中共灰色行動對台灣社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他指出,中共藉由ADIZ侵擾、軍演與破壞海底電纜等行為,不僅增加我國社會焦慮,更壓縮台灣戰略反制空間。面對此類具認知操控特性的威脅,劉博士呼籲我方應強化全民心理建設,並建立定期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機制,維持戰略模糊與具體承諾之間的平衡,以利凝聚民意、穩固國內社會支持,防止遭到分化。
隨後發言的黃奎博教授則以衝突光譜為框架,清晰界定灰色地帶行動對峙與武裝衝突之間。他認為,此類行動具備非和平、非戰爭但又具高強度的衝突特徵,手段涵蓋軍事展示、經濟脅迫、心理操作、網路攻擊與政治滲透等多面向,目的在於削弱對方的資源取得與防衛意志。黃教授指出,自2016年以來中共對台運用灰色地帶策略已呈現「多面向、多時段、多數量」之趨勢,台灣除應持續強化全民與心理防衛體系外,亦應在外交與法理層面捍衛治理正當性,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共築區域安全聯防機制。
最後,外交系吳崇涵主任,則從國際衝突理論角度,解析灰色地帶行動的結構與演變。他指出,根據戰爭觀念理論,灰色地帶介於軍事展示與小規模衝突之間,尚未達戰爭階段。吳主任強調,「避戰」與「備戰」的辯證關係,長期以來是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學派的爭論核心,但歷史經驗一再證明,戰爭往往肇因於錯誤的資訊、虛假的承諾與無效的溝通。因此,在面對灰色地帶挑戰時,國家決策者應更加審慎,重視跨部門溝通與戰略整合,致力於避免誤判,共同創造和平局勢。
在QA環節,針對「灰色地帶行動是否構成準侵略」及「台灣是否有機會參與美菲肩並肩軍演」等議題,講者表示,中共海警在金廈水域的高頻次活動,已具有主權宣示性質,台灣應審慎應對。同時,在國際現實下,台灣雖難以公開參演,實際上可以透過低調方式參與聯合演訓,或進行相關支援工作,我國第一島鏈的戰略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另外關於備戰與引發戰爭風險的議題,學者們一致同意建構防衛韌性的必要性,同時應強化我國嚇阻的有效性,如何有效落實相關計畫,有待更多細節的探討。
本次論壇集結軍事、法律與心理戰領域專家,從戰略實務與政策建議兩端提出具體見解,為台灣面對灰色地帶衝突提供多元視角與前瞻思維。國際事務學院將持續辦理系列論壇,深化國內對安全議題之理解與關注,強化民主社會的整體防衛認知。